歡迎參考. 謝謝!

目前分類:亦即太極 (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八十七、太極拳的「韻味」-空谷幽蘭自然香

很多技藝練到深處,都會發散出一股莫名的「韻味」。不懂的人只知道有些不尋常,至於懂行的人則看得出門道,且越是了解越能看得出「深淺精粗」之別,一旦讓他們肅然起敬、心服口服,大概功夫已然成就大家。

「太極拳博大精深」這句話,一般出自於對太極拳有興趣深入研究的人。由於太過深奧,「太極拳」無法一下子給大家拿到好處,只好請他們先練練看。但也不能一味的像「傳教」的方式,告訴大家先「信」就對了,總要真的端出牛肉讓人看看、嚐嚐,畢竟眼見為憑、耳聽為虛嘛!這時身為教練、老師的「示範作用」就極為重要了,給大家信心和希望,未來至少能像老師一樣,甚至超越老師。

以我為例,最初直接的感受是「老師做得到我做不出的動作,而這動作又是我極為嚮往的」,這時就獲得了我的「佩服」;再深一層,我已學會了動作,外形也彷彿,但「老師能發出我不能演化(做)出的勁力,且確實可運用」。這時,再次獲得我的「敬服」;更深一層,我似乎也能發勁,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但「老師舉手投足間,看似平常的動作,卻自帶『韻味』,與人交手,也好似沒有硝煙般的從容自如」。這深厚的底蘊,帶給我的就是死心塌地的「臣服」。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八十六、太極拳的「逼變」-得機得勢

物有慣性,人有惰性,一般要打破舒適圈好像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然而「逼變」,顧名思義就是「逼對方產生變化」。有時方法用得巧了,餌下得對了,就會盡如我意的實現戰略目標,而且也不必花費太大的功夫和本錢。

很有名的一個故事《蘇東坡和佛印》。有一天,蘇東坡禪定之後,覺得很有成就感,就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差書僮過江送給佛印。佛印看了之後,在後面簽了「放屁」二字,著書僮帶回。蘇東坡看了回執後,氣沖沖地乘船過江要和佛印理論,結果佛印出遊去了,但在門口貼了一副對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讀了對聯,隨即讓蘇東坡深感慚愧。

像蘇東坡這樣涵養高絕的人,都能表現得如此氣急敗壞!其實,「生而為人」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如如不動」。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八十五、太極拳的「回替」-陸地游泳與鬆沉飽滿

「回替」,可以說是太極拳相當標誌性的技能,一邊回讓,一邊替補(我們說的「九宮變點」)。在動態中抽換概念,讓人不知不覺地掉入殼中。當然,形成「回替」,其中需要的條件很多,但我認為絕對不可或缺的是「飽滿」。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陸地游泳第五」有寫道:「太極拳又名長拳,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者。正形容其綿綿不斷之意。綿綿不斷者,專氣致柔而已矣。此與游泳之作用,無以異也。魚其善泳者也,生乎水而長乎水,其能知水之作用乎。人其善行者也,生乎空氣長乎空氣,亦不知空氣之作用也。」(魚善泳,很可能是它能運用水勢,甚至水已融入生命。就像我們在空氣中行走,不覺得困難一樣。)

師爺教我們的「陸地游泳」,不是要我們成為對空氣無感的行屍走肉,而是要我們「積氣如海」,運氣時可以溢乎筋絡,達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毛,的「專氣致柔」。這空氣不是真空,要像水一樣。,每一次運動,就覺得氣的鼓盪就像「游泳」的感覺。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八十四、太極拳的「短妙」-綿裡裹鐵彈

以前學少林拳,與對手放對,抓彼此間的「距離」是基本素養。會把周身畫上幾個同心圓,最外圈是無害的「白圈圈」(腳踢得到的範圍之外),再往內是有警戒之意的「黃圈圈」(從肘外前臂到白圈),最裡邊是有危及生命之險的「紅圈圈」(肘部以內)。儘量把對手拒之門外越遠越好,最好是決勝於千里之外!

而太極拳是「反」過來看的武術,有別於「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的一般武術概念。想想,太極拳打人先要「拔根」,若不歡迎對方靠近來,我如何「引進落空合即出」?所以,要先能克服敵人近身的恐懼,要產生歡喜的情緒,更要主動的接近他,迎上去把他接回來處理(高段位的太極高手,能做到「胸接胸化」。假若功夫未臻上乘,還是把自己當作「金枝玉葉」,身體不要讓人碰觸,先學會用「短手」)。

在吳老師的《隨師日記摘要》有提到:「太極拳發勁時,後腳要穩,是先立不敗。打人時不用長手,是給對方無機可乘(不受控於人)」。又說:「散手應用,是用自己短手(後手)粘連貼隨控制對方長手(前手),要練到短手發人才是妙手,才不易被對方發現,不易被對方所乘」。可想見,對方「長手」深陷於我「短手」不可自拔(葫蘆裝柄),走化不掉自然好打。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八十三、太極拳「探空」-進入「太極空間」

東西方的思想文化大不同。一般來說,西方的較趨近演繹法(觀察、推論、實驗,形成理論,且後來的例外,把原理論推翻,也視為正常)。東方的較趨向歸納法(沒什麼對與不對,海納百川找共通點作為通則,一起遵守。一旦時代改變,舊通則不適用了,也容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因此,展現在武術上,洋人多半採硬碰硬,強還要更強,常顯現在「破壞力」上面。就我所知,這一條筋的思維,讓他們對強者較容易服氣,也比較有騎士精神。而華人自古心懷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想成為將軍的兵,不是好兵」的想法。一方面服於威權,另一方面卻想取而代之(「媳婦熬成婆」的矛盾心理)。所以,要讓華人心服口服,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代科學不發達,眼看沒什麼比「天」還高的東西,一但有人受命於天,就容易讓人屈服。老祖宗甚至搞個主打「天人合一」的武術-「太極拳」,就問你服不服?(以上是我的隨想,讓大家見笑了)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八十二、太極拳的「化順」-勢無窮盡

吳老師在其《隨師日記摘要》裡寫道:
「太極拳牽動往來是技巧的運用,對方來時,我須有『微縮微引』的技巧在裡面。對方走化,我往時,我須有沾黏貼隨、潛移默化的技巧在裡面。」

「牽」是機先。是引、是誘、是無形中求自己得機得勢。好像,我牽動「四兩繩」,去撥動「千斤牛」,牽要牽對地方,必須是牽到牛鼻,這才算是「得機」,也才有機會「得勢」(撥得動)。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八十一、太極拳的「交明」-聽勁懂勁

太極拳的特色,一般我們聽到最多的一項是「聽勁」,能像對方的影子一樣「沾黏連隨」,也如「毒蛇纏腕」揮之不去。而「交明」出自《左家》(左來蓬祖師的道統),乍聽之下,「交明」似乎等同「聽勁」,其實不然。(前文曾提到「結果與方法」的差異,在我的感覺上,「聽勁」兩字,較偏向於結果,「交明」則是同時兼有方法和結果。)

「交」是彼此的接觸交會。本門非常重視「一開始的接觸」,老師甚至把它提高到「生死立判」的地步(老師叫我們受持的「生死觀」,在還沒搭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所以,「交」是何其神聖!

「明」是清清楚楚。「日月和合」為明、「陰陽匯之」為明。正面的、背面的意圖都了然於心,弦內弦外之音都盡收眼底(or觸感)。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八十、太極拳的「學習」-分清結論和方法

流傳下來的西方科學,多半有數據、程序和方法,照此步驟一絲不苟,就可以得到相同結果(這巨人的肩膀,是如此的清晰、穩固);而東方的科學,很多時候進入到了哲學(玄學)領域,照字面上的意義去解讀,常會一頭霧水。假若「中國武術」也算是一門東方科學,它是如此神秘!而「太極拳」更是這樣。看看哪一種武術,著書越多(「假傳萬卷書」),學習結果就越亂!

老祖宗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又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吳老師告訴我們:「看中國人的東西,要去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要從老子去研究《老子》,從太極去研究《太極》…。」(我的天哪!有時候連「字面意義」都看不懂,更何況「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難怪我迷糊了那麼多年!)

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有人問他問題,我看到他(開場白)最多的回答是:「你說呢」?原來中國人的見解,經常是是「見仁見智」,過程中只有「相對」,沒有「絕對」。更令人討厭的是「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出自《楞嚴經》),大路條條,老祖宗乾脆告訴後人「結果」(太極拳的「本來面目」。《拳經》、《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總歌》和《打手歌》,其「體和用」皆是如此);至於「方法」反而讓人覺得「秘而不宣」。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七十九、太極拳的「接縮」-邊讓邊補

太極拳的「接縮」,不是「退縮」,更不是「閃避、潰逃」。是主動迎上去,一接觸對方,主、客觀因素都要把對方的勁力「吞掉」(甚至變成我的),讓它不形成威脅。但我們的肚量有限,不可能一直吃下去,所以最好是「邊吃邊還」,借他的力讓我使出更多的勁力還給他,同時遏止他輸出更大的傷害力。

「吞掉」!要吞到哪裡去?有人就說,吞到大地去,大地的「肚量」最大。這練習的結果是「會吞不會吐」或「扛自己也扛對手」。很多太極高人,「走化」很行,叫他「發勁」卻難以成功。特別是遇到一些「楞頭青」,硬力直直壓過來,明知道他是錯的,就是無力處理(給人感到名不符實)!

忍氣吞聲的樣貌真的形成了「柔弱可欺」、「不會反擊」!這問題,嚴重違反了太極拳理論,不要說「報仇不隔夜」了,太極拳的反擊應該就在於「一瞬」。要在不閃不避,又要借力使力的條件下完成「立刻反擊」。必要條件,就是形成這太極拳的「接縮」,不可不察。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太極劍_cover a3.jpeg
七十八、太極拳的「按勁」-發勁之母勁

一般學太極拳者,可能會知道,「按勁」被認為是「母勁」,學會了「按」再學其它,應該就比較容易。可惜大多數的人也可能和我一樣,認為「按手」沒什麼了不起,其實,並未真正的瞭解其內涵,結果:按是按、掤是掤、捋是捋、擠是擠,並沒有發現它們明確的「親子關係」。

老師說:「打人要輕,最好輕到對方不知道」;又說:「推手,冬至衣服(接觸點衣服拉得動)夏至毛(汗毛)。打人和推手的要求是一樣的!」…。大部分我所自認的「發勁」,都沒有達到老師的標準,為何呀?百思不解,頭髮都快抓禿了!

先討論一下,為什麼是「按」字,而不是「推」、「撞」、「壓」…等等其它名詞?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七十七、太極拳的「拔根法」-觸定

在寫這一篇之前,內心著實掙扎的好一會兒,怕涉及師門秘密,招來同門非議。早期「左家八手」真的是本門的「秘中秘」,老師把它拆分到國內外八大地區,一區保留一手並研究,于每年的神龍大會各方來聚,再輪替下去。

實施了幾年,意外的,老師把它們收收回來,束之高閣,從此就很少聽到這方面的課程和消息。爾後再聽到有人問老師「八手」的議題,老師的回答都是「八手就是一手,有一手就有八手」。那時的我,別說一手,連半手都沒有!心想,果然是「秘中秘」,連一般入門弟子都無緣知悉!

好奇的是,那八份拆開來的「八手秘笈」怎麼來的?考究、詢問了資深的師兄,原來除了傳自于《左家》的「名稱」之外,「內容」都是老師根據師爺所教和他自己所學所練的太極功夫,「演繹」出來的。後來,之所以資源回收,我想,應該是老師功夫更高深了,看不上這份資料,便通通收回來,改教我們更好、更究竟的功夫。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亦即太極_指揮.jpg

七十五、太極拳的「葫蘆柄」-迎頭兜尾

以前,鄭師爺對吳老師那一輩的說:「太極拳,如『水中漂葫蘆』,尤其不能『裝柄』」。葫蘆漂在水中,它外表光滑又沾滿了水,葫蘆身很不容易拿捏操控,像是太極拳走化乾淨了,如同泥鰍一般滑溜…這個好理解。但太極拳的「葫蘆柄」,是怎麼一回事?在我早期的經驗中,實在很難類比了解!

剛拜師不久,有電視台專訪老師,到山莊做個節目。攝影記者強烈的希望,能親自體會「被發勁」的味道,懇請大師發一發他。就看瘦瘦高高的他,鬆垮垮的站在那裏,老師好像不太願意,勉為其難也就輕輕按了他一下。我並沒有看到他「驚天動地」的飛出去,只看到其「拖泥帶水」退了數步,最後,他還禮貌性地對老師說了幾句「佩服、佩服」??(當時,我以為老師「失手」了,事後也不好意思多問,這件事放在我心底好幾年。)

開始學「發勁」後,知道了有些人好打;也有些人的確是不太好打,特別是「師姐」(泛指「女性」),天生的體質較為柔弱。一旦勁力及身,非但不抵抗還會加速逃脫。遇到這種情況,總打得不踏實,也打得不漂亮。(在這個學習階段,我錯以為我是會「發勁」的,只是成長中,還不熟練而已。)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亦即太極2_1655545230246.jpeg

七十四、太極拳的「吞吐」-太極門檻

吳老師說:「太極拳要練好,來自於正確的概念」。也就是太極拳除了「肢體運動」,還兼具「思想運動」。很多時候思想運動更是主體,主導著太極拳的全部運行。

太極拳做得好,大多是處在不穩定、不確定的平衡狀態(定無常定,不失中定)。

至於,為什麼要練成這樣?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亦即太極_指揮.jpg
七十二、太極拳的「變」-妙在二氣分陰陽

太極拳要鬆柔(不硬扛),若拘泥不化、死守一地,遲早會被打死!所以我老師掛在嘴邊的「太極拳靠『變』吃飯」,就應運而生了。

又說:太極拳的「變」,不能亂變,要「因敵變化示神奇」;還要「你不變我不變,你一變我先變」的高深素養。舉個不見得恰當的例子:好像一對夫妻,其中一方一說到離婚,另一方「立馬」拿出簽好的「離婚協議書」,準備妥妥的等在那兒!可想見,這方對「婚變」早心裡有數(你敢變,我就讓它落實了,給你沒有反悔的餘地,結果就是你死路一條)。

太極拳的「變」脫胎於「易」,無時無刻都在變,變得無聲無息,變得自然而然,讓人錯以為是亙古存在。其主要能力是「承接」的順暢,沒有違和感,讓人生不起抵抗的念頭。舉例來說:中國人常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步驟來處事;更邪惡的作法:引誘人犯小錯,小錯犯多了,讓對方產生偶爾犯犯大錯,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心裡想法。在柔力的推搡,邏輯式的誤導,使得人性滿足之餘,一步步掉下深淵。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七十一、太極拳的「讓路」-靠「變」吃飯

最近功夫有些進步,是從「讓路」這兩字,得到了很多的啟發。

《莊子·達生》:「田子無讓,寡人願聞之。」唐·成玄英·疏:「讓,猶謙也。」這裡用的「讓」,是「謙讓」一個意思。

以前鄭師爺說:「在易經六十四卦裡邊,『謙卦』最好,只有好的,沒有壞的」。「謙卦」是上坤下艮、山在地之下,不顯山不露水(底牌不掀開,量子理論「薛定諤的貓」,別人無從得知),為上吉。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亦即太極_指揮.jpg

七十、太極拳的「中定」-找到支點

鄭師爺創「時中拳社」,寓意是要我們時時注意中定、保持中定。「中定」這個概念,隨著我的修練日久,漸漸嚐到到一些滋味!

「槓桿」這個力學裝置,唯一不能動的就是「支點」。「支點」的作用大矣!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動地球」。因此,「中定」可視作太極拳的「支點」。但是,不僅僅「可以翹動地球的支點」難求,「太極拳的中定」亦是難求。所以,很多太極拳愛好者練不出功夫,原因可能就出在這裡。

「中定」在沒有外力介入時,處理的重點在於「體重」。靜態時,讓它平均地落在腳掌上看似不難!但人是活體,有呼吸開合、筋膜脹縮、僵直用力…種種,造成體重分配不均。所以古大德發明「站樁功」(我們稱之為「站定式」)。在看來好像放鬆不動的情況下,發散我們的思維(人好似膨脹了),藉以拉長我們身體上的「槓桿長度」(或如張開的網),可以更敏銳的感應並調整我們的重心,達到時時中定的效果。

文章標籤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12 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