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考. 謝謝!
目前分類:亦即太極 (57)
- Dec 04 Sat 2021 21:18
六十八、太極拳的「練拳績效」-用力和不用力 / 黃亦
- Nov 27 Sat 2021 21:55
六十七、太極拳的「送往迎來」-再談接勁(四兩秘勁)/ 黃亦
- Nov 20 Sat 2021 21:55
六十六、太極拳的「摺疊」-陰陽反覆 / 黃亦
六十六、太極拳的「摺疊」-陰陽反覆
小時候,長輩教我們起床後要「摺被」;衣服收下來了,要「摺疊」擺整齊。在認知上,這變成了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好習慣」,真正的實質原因也沒多少人去深究!
從表面上看,摺疊有結構性的穩固,並且可疊高,空間可精簡。視覺上,看起來整齊有序,物有定位,繁而不亂,給人自律精實的感覺。
《印度》故老相傳:「惡魔」會在雜亂的衣物上跳舞。從心理層面,雜亂造成消極,本來就比較灰暗;整齊創造積極,生命多色彩。亦可說,摺疊造成「神性」的支持。因此,太極拳講究「摺疊」,是其來有自的了。
- Nov 13 Sat 2021 21:55
六十五、太極拳「空間感」-看不到的地方 / 黃亦
- Nov 07 Sun 2021 21:55
六十四、太極拳的「慈悲」-品味人性 / 黃亦
六十四、太極拳的「慈悲」-品味人性
很多「修行人」終其一生就是想打破這人身的桎梏,超脫到更高的境界。然而人性裡的「慾望」驅動一切,為了控制它,進而產生了很多的「戒律」。我個人很討厭這些限制或律法,但基於管理眾人之事,設立最低標準的管理辦法或普世價值,好像也無可厚非,但使得愛好自由飄逸的道家人不太能接受,這難怪他們要主張「小國寡民」了。
然生而為人,本自帶靈性。「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是天性。即使小學生也多半有感,考試考好了,會感到愉悅;考差了,就算不太難過也不會很愉快。有時更複雜的是「競爭意識」,明明考得不錯,但看到對手考更高的分數,就頓時否定自己,也不開心了起來。
所以,大部分操縱我們人生的主宰,竟然不是理智而是「情緒」。古今中外,發動戰爭總找「民心可用」之時,打仗時則「鼓舞士氣」,這時民眾或士兵的腦袋,智商幾乎等於零。
- Oct 30 Sat 2021 21:55
六十三、太極拳的「誠」-不撞南牆不回頭 / 黃亦
- Oct 24 Sun 2021 21:55
六十二、太極拳的「延展」-借鑒瑜珈(神清氣爽)/ 黃亦
- Oct 17 Sun 2021 21:55
六十一、太極拳的「明悟」-拈花微笑 / 黃亦
- Oct 09 Sat 2021 21:55
六十、太極拳的「和合」-液壓系統(物理現象)/ 黃亦
六十、太極拳的「和合」-液壓系統(物理現象)
新竹的石家魚丸,在第一次吃的時候,往往會被爆漿的湯汁燙了一嘴,有過經驗的行家要先對丸子戳洞之後,才敢咬下去。而「爆漿」兩字,有時也成為新鮮、美味的代名詞。(魚丸戳個洞,變成開放系統,壓力了有出口。即使它受了牙齒的咬合壓力,頂多成了「定向爆破」,享受美味之餘,不會造成為無預警的傷害。)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可以說是流體的代表。在密閉的環境下,水可以將外在「壓力」均衡的傳遞到整個系統裡,這就是有名的「帕斯卡原理」(又叫做「液壓機原理」,可以遠距離傳導液壓)。又因液體體積不變,「大面積×小距離」的「吞」,體積等於「小面積×長距離」的「吐」。吞吐剎那間,造成了太極拳打人「輕柔綿長」的特性。
而常常單一原理並不足以說明太極拳,太極拳不僅僅打人可以舒服,也可以讓人受傷。或因外力或因鬆沉產生的大力,我們利用大範圍、大面積稀釋力量,使得我的受壓力感覺微乎其微;反過來利用彼此接觸的小面積,產生的大壓力還給對方。(如:同時按持鉛筆兩端,按尖端的手指較覺得痛;按粗端的基本上無感。)
- Oct 02 Sat 2021 21:55
五十九、太極拳的「傳承」-以子思自居(不忘初心) / 黃亦
五十九、太極拳的「傳承」-以子思自居(不忘初心)
高中學校以社團的型態,讓我有機會在十六歲時開始接觸武術。那時代的電視電影,武俠片大行其道,小男生的英雄夢從很早就開始萌芽。最喜歡的遊戲是「比武」,最看不起的是「哭包」(哼!男生流汗流血不流淚!)。
入職場後,有幸接觸了本門太極拳。說實話,我本來是要找「陳氏太極拳」來練的,因在大學時練過一些,動作看起來帥氣,影視也多半拿它入戲,深入人心。但是最靠近的練習場地遠在新竹,開車單趟都要一個小時,因此打消了念頭(因緣,敗在「財侶法地」的「地」字上)。
就苗栗住處附近,發現吳老師開設的外圍場地(曾看過吳老師的書,知道老師有東西)。因緣際會加入練習,開始了我的太極之路。過程中也漸漸知道,「好吃的包子不在褶上」,同樣的,一門好的太極拳,不在於「外行人」眼中的「好不好看」!
- Sep 25 Sat 2021 21:55
五十八、太極拳「形、力、氣」-謬誤迷思 / 黃亦
五十八、太極拳「形、力、氣」-謬誤迷思
以前聽老師說過:「他的拳架子,是鄭師爺依照太師爺澄甫先生的樣子,捏出來的。」因為老師們的眼裡,無非他的授業恩師動作最標準,思之視之念之,恨不得弟子們的拳架與他們師爺打的模樣,可以重疊在一起。所以,我對於動作、外形、氣質,有了「隔代遺傳」這種說法。
我胡思亂想,會不會是鄭師爺讓老師學了楊太師爺的架子,他們倆武人的氣質相似,老師才能這麼快學到這門功夫(排除吳老師個人的精進和努力,僅從師五年)?而我,遠遠沒有鄭師爺文人的氣質,老師拿師爺的風範來教化我,實在是牛頭不對馬嘴了。直到汪師兄拿吳老師做樣板讓我學習,我才有點起色!(老師歸道山之前,我學得實在是不怎麼樣!慘澹的十六年啊!)
功夫巨星李小龍曾說:「最適合自己的功夫,就是自己的截拳道(他的「截拳道」沒有固定樣子)。」我很贊同他的武學理念。那是不是就為了那份契合度,一直要尋尋覓覓找對老師、找對功夫?是的,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必要的。
- Sep 18 Sat 2021 21:55
五十七、太極拳的「掂手」-發勁必修 / 黃亦
五十七、太極拳的「掂手」-發勁必修
《道家傳統太極拳》有一特殊的功夫-「掂手」。以往聽老師說就是「掂掂對方幾斤幾兩」的意思,所以我都把它當作是特別的「聽勁」練習(事實上,錯了二十年)。
「對方的斤兩」有這麼好掂量的嗎?誰會這麼傻把底牌掀給我看?怎麼掂量才是正確的?就算知道了斤兩,我又憑什麼利用它來贏?…
- Sep 05 Sun 2021 21:55
五十六、太極拳的「材質」-載浮載沉 / 黃亦
五十六、太極拳的「材質」-載浮載沉
有志於武術的同道,有沒有想過自己也許是百年不遇的練武奇才,什麼功夫一看就懂、一練就會?這我曾想過!後來,還是-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各類體育活動,有各式各樣的「身體條件」,「符合條件者」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其先天材質佳者可以少掉很多後天的努力,更有時間學習或練習,使得技術更精湛成熟。而武術也是這樣。
武術,繞不過俗話說的:一膽、二力、三功夫。一輩子沒打過架,以和為貴的人,遇到橫眉豎眼,面露凶光的壯漢,哪不會心驚膽戰?氣虛體弱,手無縛雞之力,怕挨打說話哪敢大聲?所以,練功夫求增膽氣、勁力,進而能頂天立地無愧於心。
- Aug 29 Sun 2021 21:55
五十五、太極拳的「本質」-感應互動 / 黃亦
- Aug 27 Fri 2021 21:55
五十四、太極拳「二氣迴旋」-絕學之鑰 / 黃亦
五十四、太極拳「二氣迴旋」-絕學之鑰
《張三丰太極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吳老師說過,第一句最重要,其它都是第一句的補述。
拳架練習,腳底變輕步如貓行,成習慣了嗎?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的心態有沒有?是否隨時「扶一下」、「靠一下」,讓承受體重的實腳同樣舒暢,使自己不被重力困住綁住?…。一連串的自省,若答案是否定或從沒想過這些問題。套句老師以前對我說的,且聽了特難受的話:「還沒入門呢!」
太極拳吸引人的原因很多,純為健康而練的先不談。以武術來看,它的理論必須是「下士聞道而笑」的誇張地步才算,與一般人所想、所見、所聞的武術相差太大了。所以師爺會說要「貨賣識家」,若所傳非人或貨賣瞎家則是「漫資天寶」(明珠暗投)。
- Aug 23 Mon 2021 21:55
五十三、太極拳「清升濁降」-生生不息 / 黃亦
五十三、太極拳「清升濁降」-生生不息
我練的太極拳是道家拳術,所以中心思想離不開道家(甚至道教修真)。對於「清與濁」、「升與降」的思辨,去了解,實際上有助於太極拳修練。
之前文章,有提到老師在參觀濟南的趵突泉,有感於太極拳與其相應,回來之後就強調太極拳要「清升濁降」。說實話,多年以來,我一直沒把它放在心上。一方面不曉得如何練到「清升濁降」;另一方面不理它好像也還可以練拳,我想最主要是我對它沒感覺,也不知道重不重要?就選擇性的忽視了它。
看看自然界的升降,主要取決於「密度」(比重)的不同。舉例來說:相對密度一大一小兩種流體放在一起,密度大者會往下,密度小者會往上,或者密度小者往上,底下造成的空位,密度大者會過來橫向補位。這就造成「立體式的流動循環」。(或看冷熱水對流)
- Aug 15 Sun 2021 21:55
五十二、太極拳的「弱」-弱者道之用 / 黃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