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六十、太極拳的「和合」-液壓系統(物理現象)

新竹的石家魚丸,在第一次吃的時候,往往會被爆漿的湯汁燙了一嘴,有過經驗的行家要先對丸子戳洞之後,才敢咬下去。而「爆漿」兩字,有時也成為新鮮、美味的代名詞。(魚丸戳個洞,變成開放系統,壓力了有出口。即使它受了牙齒的咬合壓力,頂多成了「定向爆破」,享受美味之餘,不會造成為無預警的傷害。)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可以說是流體的代表。在密閉的環境下,水可以將外在「壓力」均衡的傳遞到整個系統裡,這就是有名的「帕斯卡原理」(又叫做「液壓機原理」,可以遠距離傳導液壓)。又因液體體積不變,「大面積×小距離」的「吞」,體積等於「小面積×長距離」的「吐」。吞吐剎那間,造成了太極拳打人「輕柔綿長」的特性。

而常常單一原理並不足以說明太極拳,太極拳不僅僅打人可以舒服,也可以讓人受傷。或因外力或因鬆沉產生的大力,我們利用大範圍、大面積稀釋力量,使得我的受壓力感覺微乎其微;反過來利用彼此接觸的小面積,產生的大壓力還給對方。(如:同時按持鉛筆兩端,按尖端的手指較覺得痛;按粗端的基本上無感。)    

太極拳的「鬆柔」,就是找回身體的本來面目,畢竟人體的大部分本質是以流體存在。後天的生活,讓我們逐漸忘卻了本能,使用「僵直力」,甚至為了強化力量,把自己肌肉練得更堅硬強壯。到老年,氣血不足以支撐身體的強度,就造成俗稱「散功」的危險。

太極拳從一開始就是教我們「返回先天」,回去與「本質」共存,流質的體,也運用流質的特性。首先相信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密閉的環境」(無形無質的能量或重力,自由進出,暫不考慮),接著想辦法把內部練成一套「流質體系」,依此而運動。

古傳的太極圖,怎麼看都覺得它應該是想表現出「流動」的模樣(白中黑點與黑中白點,是互通的管道,彼此看得到對面)。它不正面受力,或者說它把受力平均的分攤掉了。接著在另一處整合起來,還給「薄弱處」或對方力量的尾端。因為呈現出液態,所以有貼合、即時的效果。    

上述說了太極拳和合的本質,身體畢竟是需要具體操作。古人要求的六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腕與踝合),本門要求的五心相通、筋膜系統、天井對承扶…等等。都是要把身體訓練成有機的生態系。自身能呼應配合,才有能力對應外在條件的改變。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太極拳身體機能合作,內部必須是「可流動」、「飽滿」且「封閉」狀態。不能有一絲僵化現象,它容易造成遲滯,使得補救、借還不完全(甚至可以說,多動用一絲「隨意肌」,就多破壞一分和諧的氛圍)。

因此,太極拳不僅自身不能有「卡卡」現象,更不要與對方頂抗。因為那會根本性的破壞太極拳的體用。就如吳老師說的:「是你贏了,可不是太極拳贏了!」(「又頂又抗」即使打贏了,「太極拳」也輸了,幾十年工夫白練!)

 

六十一、太極拳的「明悟」-拈花微笑
https://weisun4.pixnet.net/blog/post/33563608

亦即太極 (easy) / 黃亦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72616762826273

男兒當自強 - 黃飛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7aejWM6D5o

李連杰/黃飛鴻之二 男兒當自強 最完整的武打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nn2MHTSs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