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六十四、太極拳的「慈悲」-品味人性

很多「修行人」終其一生就是想打破這人身的桎梏,超脫到更高的境界。然而人性裡的「慾望」驅動一切,為了控制它,進而產生了很多的「戒律」。我個人很討厭這些限制或律法,但基於管理眾人之事,設立最低標準的管理辦法或普世價值,好像也無可厚非,但使得愛好自由飄逸的道家人不太能接受,這難怪他們要主張「小國寡民」了。

然生而為人,本自帶靈性。「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是天性。即使小學生也多半有感,考試考好了,會感到愉悅;考差了,就算不太難過也不會很愉快。有時更複雜的是「競爭意識」,明明考得不錯,但看到對手考更高的分數,就頓時否定自己,也不開心了起來。

所以,大部分操縱我們人生的主宰,竟然不是理智而是「情緒」。古今中外,發動戰爭總找「民心可用」之時,打仗時則「鼓舞士氣」,這時民眾或士兵的腦袋,智商幾乎等於零。

佛家講「慈悲」,非常符合人性。好逸惡勞是天性,逃避痛苦也是天性。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給你快樂,又讓你脫離痛苦,怎不讓人心生感激並嚮往之?因此,有人說:「宗教」是精神毒品。尤其在對教義錯誤認知之下,把它當作慰藉,到後來並不會真的受益。

常講「健康」是人生的根本,所以很多人是為了健康才來練太極拳,可以說動機並不純粹。練不了太久,就對它失去了興趣(因為「健康」,有太多太極拳以外的替代品)。就像老師常說:「太極拳功夫練好,健康是附加的。」反過來說,功夫沒練好,對健康的幫助也極其有限。過程中,該聚焦的是太極拳有沒有進步?而不是「健康」了多少?

吳老師說他功夫沒練好,也說鄭師爺的功夫沒練好,要不然他們到現在都應該還在(活著)。太極拳是違反人性習慣的道家功夫,自身不會全練對,對下也不會全教對。都是在一次次的探索修正中,趨近於正確。

嗜糖成癮患者,只因吸收糖分,腦內會分泌多巴胺,產生了愉悅的感受,而無法自拔。那打太極拳會讓人產生愉悅的感受嗎?就我的經驗,答案是肯定的。

練某些武術(運動)也讓人愉悅,即使看起來練習很苦;做學問亦讓人愉悅,樂在其中,不知老之將至;經營之神王永慶九十多歲還一天工作12小時,樂此不疲…。

太極拳一開始會被改動作、改習慣,會覺得「苦不堪言」(這時也是太極拳愛好者,逃離的最常見時段,沒大毅力者撐不過去)。老師聲稱這為「正確的不習慣」,一旦習慣了這個「正確」,會開始受益,始覺「妙不可言」(會感受到功夫的進步,以及身體方方面面的改善)。

「道家傳統太極拳」是極為特殊的拳術,要先能「明理」才知道為什麼這樣練(與後天習慣不合,很容易退轉)!順勢的「要啥給啥」才是最符合人性的「慈悲」。其功夫的表現,不在於使人致傷成殘或致人於死,而在於一觸即彈,讓人莫可奈何的無助,不得不服(我的「慈悲」在於我的逼迫下,又放對方一條生路,讓他們不得不跳出去,謂之「發勁」)。

且「人性」是本門太極拳體用的「必要」東西,不可忽視。他人基於「我執」,「丟、斷、頂、抗、凹、凸、缺、陷」成為必然,而我們太極拳習練者,就要反其道而行,好像把身體「低檔次」的材質換成「高檔次」。只要一接觸別人,就能感覺到對方的Low,然後善加利用。

最後要說的是,太極拳要「品」,一旦品出了滋味兒,叫你不要練它也難(別的也練不下去)。就像喝了好咖啡,低端咖啡就難以下嚥;聽過好音響,雜牌的音響難以入耳。也難怪,那些真練到太極拳的前輩們,個個對太極品質有潔癖,容不下一點雜質!

 

六十五、太極拳「空間感」-看不到的地方
https://weisun4.pixnet.net/blog/post/33562423

亦即太極 (easy) / 黃亦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72616762826273

電影【師父】中經典的武打片段 (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ewdhVbNs0

電影【師父】中經典的武打片段 (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f9TKldUjc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魏尚世 的頭像
    魏尚世

    魏尚世 - (螃蟹收藏、玉石、股票投資、旅遊、美食、電影、手足球、作品...)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