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即太極_指揮.jpg

五十六、太極拳的「材質」-載浮載沉

有志於武術的同道,有沒有想過自己也許是百年不遇的練武奇才,什麼功夫一看就懂、一練就會?這我曾想過!後來,還是-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各類體育活動,有各式各樣的「身體條件」,「符合條件者」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其先天材質佳者可以少掉很多後天的努力,更有時間學習或練習,使得技術更精湛成熟。而武術也是這樣。

武術,繞不過俗話說的:一膽、二力、三功夫。一輩子沒打過架,以和為貴的人,遇到橫眉豎眼,面露凶光的壯漢,哪不會心驚膽戰?氣虛體弱,手無縛雞之力,怕挨打說話哪敢大聲?所以,練功夫求增膽氣、勁力,進而能頂天立地無愧於心。

太極拳,三大內家拳之首,豈能無習練「膽」「力」的功法或心法?換句話說,假如學了太極拳多年,仍止步於「養生」階段(有人只想養生除外),很可能是練錯或功法不全,甚至是身體「材質」都沒有改變,而使得技擊方面完全用不出來。

道家傳統太極拳,不講究「力與美」(我初學之時,就嫌過這《鄭子三十七式》不好看)。沒有外放的彈抖發力,也沒有炫目的震腳動作,溫吞斯文的搬運挪移,實在看不出來「鄭師爺」如何靠此闖出諾大威名,成為一代宗師?

其實,「看不出來」就對了,「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道家「修真之高人」)。但有些太極拳習練的人,巴著這個原則不放。以至於,動手很輕、動作很小、不准用力、平整均勻。「演」得很像高人,事實上一搭上手錯漏百出,對技擊毫無幫助。

所以,老師一直強調「功夫是練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師爺也說太極拳是「後天學力所為」。尤其太極拳基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與一般人所想,有極大不同),更是要練對方法,去改變後天的「材質」,使得「本體」對了,離「運用」才不會遠。

關於「材質」練成什麼味道才算對了呢?(以下是我個人淺見,並非絕對值)

◎「周身無處不彈簧」(取自於王薌齋《大成拳》)。以前我們戲稱翁朝彥師兄(退休總教練)自帶「卡車避震器」;而我們的則是「玩具車」。

◎「飽滿的籃球」(置於牆角)、「拉緊的鼓面」、「滿弦的弓,有不得不發之勢」。

◎「載浮載沉」(這是我目前最貼切的感受)。修為不足,不能御風而行,無法抵抗「地心引力」;腳接地力卻又不能「踩死」。這時有如「一艘船」,在水面上「載浮載沉」最好。鬆沉不蹲、上浮不撐。身體內部好像有完善的液壓系統作用,讓人即使受到外力也不會受困,甚至將力轉嫁到對方身上。

我老師後期教我們:「《打出去》再說,別管用不用力」。「能用力」(有些人連用力都不會),接著「用好力」(結構正確,由下而上傳力順利),最後才「不用力」(通道順暢,筋脈和同,不用餘力)。

由於太極拳是內家拳,看不到的東西特多,所以也特別容易「做假」。有些人一開始就「做假」(為了「輕」而輕,為了「慢」而慢),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以為太極拳就是這樣。殊不知輕和慢也是練出來的功夫。(高手的「輕」和「慢」,有致命性的作用)

所以,《拳經、拳論》不是拿來「練」的,它頂多是像地圖一樣,讓我們對照,有沒有走錯路?描寫的都是祖師爺們「練到」時的模樣。功夫不到,練得像他們就是「造假」。

那什麼是真的?在門內教我們按部就班學習的「教案」裡;也在老師日常生活隨口談談的「教誨」裡。且最最需要得到的結果,是身體「材質」的改變,有它就萬事俱足了。

 

五十七、太極拳的「掂手」-發勁必修
https://weisun4.pixnet.net/blog/post/33565981

亦即太極 (easy) / 黃亦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72616762826273

《台灣追想曲 》頭份國小國樂團 指揮 / 黃亦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xKfI8yqb4

《瑤族舞曲 》頭份國小國樂團 指揮 / 黃亦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zj9dV7kGw

 

頭份市樂齡學習中心

時間 : (每週三) 10:20~11:50
地點 : 頭份國小 五育樓 2F

樂齡中心電話: 037-663020 分機409。

 

#2
亦即卽太極(easy) - 一位業餘太極拳家的自述

 

.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