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書_原幾_01_2017.png

從勁法回推太極拳之學與練

shenlongtaiwan / 2019 年 03 月 05 日
汪群超 2017 年中華神龍太極學會會員大會暨儲訓營演講逐字稿

這次集訓,我心裡構思,包括辦集訓的目的及設計課程的想法。當時訂了一個主題:從勁法練習探討本門太極拳學與練 ──又臭又長,我一直對這個名稱不太滿意,但是就先把課程寫一寫,再來想後面的事情。過沒幾天,老師有通知我,他說:「本門勁法之絕妙在無形無象,涵在周身之內外幾微變化中。」他指示了這個主題。我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在那幾天,我無意間翻到一張他去年三月集訓的時候,寫的一張紙,第一句話就是「本門勁法之絕妙在無形無象」。所以,就以「勁法的絕妙在無形無象」作為這次集訓的主題,要帶領大家認識勁法。如果你追求有形有象,就落於另外一種太極拳── 叫甚麼都可以,但不是本門的勁法。

我先補充一下,剛剛請陳和師兄談,從老師三清觀回來之後,到底要怎麼練?老師宣稱他現在的教學是比較有系統的練法。經過這一段時間,我上課,然後大家在山莊練習,覺得好像應該從最高的勁法應用談回來、練回來,也許這樣的方式比較快,想這樣子試試看。因為練了老半天,我們通常不知道自己練得到底對不對?熊經啦、拳架啦,每個功法,舉手投足之間,到底我這樣對不對?移位換形到底練得對不對?像剛才陳和師兄講的,老師這本書(《道家傳統太極拳揭祕》)寫了那麼多細節,練了又練,悟了又悟;這張紙就寫說,這個無形無象是涵在周身內外的幾微變化之中,所以顯然是非常非常細膩的東西。你自己練的時候,熊經也好、行功也好,也許沒有抓到這個東西。

怎麼知道你有沒有抓到呢?老師常說,發勁是感應的問題,有感有應,你感受到了,就做出正確的反應,這是感應的問題,感而遂通。剛剛陳和談到,為甚麼你感而不通?這是應得不好。感而遂通,他有個前提,就是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在這前提之下,才能夠感而遂通。如果你落掉這個本體,追求感而遂通的「用」,那體用就不能相兼,你只顧「用」的這一面,忘了「體」這一面──這是神性:無思無為,寂然不動,這種狀態比較接近「致虛極,守靜篤」的狀態,所以本體對於練勁法是很重要的。

火中取冰,從勁法回推找問題
老師發勁的時候,他說他是靜止不動,停下來,然後發,不是很衝動的。所以他在《門內說帖》那本小冊子,寫了一點在功法、勁法上極高、極厲害的地方就是「火中取冰」,在發勁那一剎那間,火中取冰。顯然他在接觸剎那之間,他整個世界是停頓的,而且是致虛極守靜篤,無思無為,寂然不動的;明明發勁是一個非常激烈的場面,兩個人接觸,即將爆發了,可是在他的想像思維裡,在他的場景裡面,剎那之間應該是像冰庫那樣子。

我的想法是,包括我自己在內,在練那麼多年的過程當中,其實不太知道自己到底練得對不對?有時候覺得自己練對,可是在發勁的時候,怎麼又打回原形了(沒學過的樣子)?在臨門一腳,勁還是出不來。看大家練拳有模有樣的,可是為什麼發勁差那麼多?他看我們的拳架,說:你太極拳沒有八十分,應該也有七十分啊。一旦發勁,哇~零分哪!怎麼一發勁就打回原形了?

我想,我們或許沒有天分能從這些動作就自然而然的發勁。也許我們必須在某個時間點,直接去衝撞這個最困難的「用」,然後從這最困難的「用」得到一個完全失敗或者是很糟的狀況,再推回來,讓你往後的學習有不同的面貌。你要真的能夠發出去,要能在火中取冰、要無思無為、要寂然不動。而且並不是在發勁當下才具備,是在你練拳架的時候,就應該具備;每一個動作,就要具備,移位的瞬間、換形的瞬間,你應該具備這一套東西。但你沒有,你也不知道你沒有,因為你沒有去戰場、去火場這樣衝撞幾次。所以我想,要用發勁來檢驗一下。

老師曾經講過的發勁方式,我大概挑了八種,不管你會不會、做對不對,就你現在的樣子,按照一點點要領就好。要領是臨時的,就算你沒有那個習慣,但是先告訴你這樣做,然後你就這樣「衝撞」幾下,各種各樣打幾下,嚐嚐味道,來檢驗看看過不過關。過關了,你就照這樣練,慢慢地越來越熟,最後變成你下意識的反應,越滾越熟;如果不通過呢,就要回頭去找,不同的層級、不同的階段、不同功力的師兄姐跟同學,各有不同的地方要去磨練。

譬如說八法要加強──八法很厲害,卻不會發勁,那就是八法搞錯了,八法做對,發勁就對了,因為這是同一件事。有些要回到推手去找,因為八法對他來講有點困難,須要先在推手找,推手跟發勁非常有關係,感而遂通,是感應的問題,火中取冰,推手當中水深火熱,在裡面找到你的冰塊在哪裡。你得先知道在發勁場合裏,你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從拳架來推也好,從功法去找也好,當你發勁不太對的時候,你要從前面去找,將來你光練熊經,或練原地行功,都知道自己在練什麼,因為你的目標就是要從發勁練習找到問題,然後練它。練行功、練熊經,就是在改善那個問題。你要擁有這個對應性,才能在練熊經、鳥申時,比較會朝對的方向前進,而不只是自我滿足、自我陶醉,以為這是依理如法。過去那些自以為對的,都要拿來實際上驗證看看。

發勁的本錢:積氣、養氣、用氣
有一個最大的癥結點就是,怎樣發勁才是對的?明明這個人被我發出去啦,然後你說我錯 ── 老師講的喔,把人打出去不見得是對的喔,看你用什麼方法把人發出去。你用推的不行,用力;你用衝的不行,那是速度;用力、用速度都不行,不准用力、不准衝、不准用速度。沒有力量、沒有速度,這樣發出去的才算數。所以,這次集訓想把我認為正確的發勁方式告訴各位。

老師這樣發,他比較純熟,比較能夠收放自如,他拿得住、收得住,這是他越練越熟,滾到這個程度。我們還沒有滾到他這個程度,至少知道正確的路是什麼樣子,只是比較不熟而已。不熟還要發勁,還要加入很多東西,越來越熟,但是至少不要走到另外一條路上去。不用力、不衝、不用速度,靠什麼?就是用氣。發勁,氣到而已,就用氣打。所以我們這個主題就是怎樣用氣打。打不出去、打不好,推回來平常練的時候,到底有沒有用氣在練?你沒用氣在練,到臨門那一剎那不能用力、不能衝,那你什麼都沒有,就沒有本錢了啊!

「氣」這件事情,要靠累積,要積氣,所以需要時間把氣積得比較多、比較壯、比較廣闊一點,我們叫積氣;你還要去養這個氣,要養氣,之後才能用氣用得比較順暢。我們現在氣不是很多,一點點。但一點點有一點點的用途,養這一點點;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方向,你就不會累積,過五年十年你還是那樣,這十年光陰就沒有了。所以方向正確與否有多重要!在用氣的過程當中,難免你的形、你的緩節筋柔,還沒有一百分,這些不完美會干擾氣的運行,所以這個氣在養的過程中,會跟形磨合,在那邊來來往往。

所以,積氣之後,要養它練它,要拿出來用一用,操操兵。整個方向,包括發勁、所有的功法、應用,所有的練習都要朝這個方向,這樣子你就會有不同的面貌。這就是老師講的那百分之五形而上的功夫,其他百分之九十五是形而下的東西。但是形重不重要?形很重要,沒有形,你的氣不會憑空的噴出去打,不是吹風機這樣吹出去。氣要藉由形來表達,你的形不夠好,會讓你的氣表達不出來。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很在意形,形對了,你辛辛苦苦養的氣、積的氣,才能夠從正確的形裡面表達出來。形佔了一個很大的角色,但他是幫助的角色,不是主力,你練成主力,那你就毀了,又搞錯方向了。

外形要求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所以形的存在,都是為了讓氣比較順,包括你站虛實分清,如果你覺得這樣站,一整個僵在那裏,表示你的形沒有幫忙,你就不能非要虛實分清不可,把自己推到一個讓氣沒有辦法運作的形上面。老師說,一個字、一句話、一段文字,並不能代表太極拳,虛實分清不能代表太極拳,清升濁降不能代表太極拳,太極拳是個整體,所以不能抓住一個片面,就死命的往那個方面走去。拳經裡講形,比較簡單扼要,就是「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太過畸形的強調虛實分清,就像我們過去這樣子,常站得傾斜的樣子,支撐不了八面。

兩年前老師才說,哎呀!你們從六四開始啦!重量六四分開始,不要一意孤行的要一下就九一或是全虛全實!他當時不是跟剛入門的同學講,是跟平均拳齡都十年以上的老師兄師姊講。老師說,從六四開始,我想在座的人,包括我在內都認為這不是講給我聽的,我早就起碼也九一了;可是他面對的人是資深師兄姐喔。所以他說你慢慢來,從六四、七三開始。一直到去年年初,就是他生病的時候,他還說:「像我的雲手,差不多七三」,老師說他的雲手差不多七三,我心裡舒坦很多,一下子壓力減輕很多,他雲手都七三分而已,我們六四也不過份嘛!他又說,單鞭下式那就更麻煩更差一些。這個重量在哪邊多一點、哪邊少一點,有他的積極意義,但絕對不能僵掉,這是底線。如果你可以推到百分之百、零,而不會僵掉,OK;但如果你七三都僵掉了,千萬不要七三,就回到六四。而且你要關照一件事情,不管是多少比例,放久了,都會僵掉,一旦不動了,都會僵掉。這是為什麼要定無常定,因為一旦停下來,你就進入僵的開始,也許一秒鐘你就僵掉了,所以老師的要求是零點三秒。他常說,手走在人家身上,每個位置不超過零點三秒就要換,為甚麼要換?他要讓你全身都保持在不斷的變化當中,不能超過0.3 秒。

那天偉程問我:有時候推手要求站比較低,會僵掉怎麼辦?沒有錯,想辦法在僵掉前趕快變,別讓大腿僵掉。為甚麼老師要求我們練得低?有時候他很不合理──再低、再低、再低。高高的練不是很好?理由是,站太高了,你的麻煩比較少,就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你以為你對了,其實根本不對,只是身體沒有找你太多麻煩,你就算了,所以一輩子就這樣算了。

站高不僵不代表你對,下去一點點還能不僵,這才真的對。但你也不能下去之後,僵在那裏,死練傻練,老師又沒有叫你死練傻練。他雖然常常說,再低三吋、再低三吋,然後(我們)一下去就僵死在那裏,一整個痛苦不堪,那是誤會老師了。他的意思是你回家練,慢慢下去一點點,看看能不能維持同樣的品質,不僵掉,然後能夠化掉、走掉,停留在靈活的(狀態);你很重,可是你很靈活,沒有問題的,還可以用的,但是你一旦僵掉,你再輕都沒有用,因為動不了。所以試著低一點點就好,然後看看能不能維持那樣品質。這就牽涉到氣,所以不管怎樣,都不要用你的肌肉去維持這個狀態。

全身關節都是美人手的延伸
今天下午開始,我們就一步一步的從外形該維持什麼姿態來發勁最有利。你有這麼多關節,應該怎麼對待它們?應該怎麼使用這些關節?下午還不談氣,明天開始談氣怎麼用在這上面?它的角色在哪裡?今天說形,大概了解這些關節,兩隻腳要怎麼擺?手要怎麼擺?老師比較強調美人手、圓肘,這兩件事情是同一件事情。圓肘也是美人手的延伸,美人手這個形狀,氣這樣過,肘呢也是這個形狀、這樣過,是美人手的概念的延伸,我們叫圓肘;肩膀也是這個概念,就是美人手的延伸,也是跟肘一樣的概念。老師沒有往下強調那麼多,他比較常強調美人手跟圓肘,如果只注意這兩個,那後面這些呢?從腳踝、從膝蓋委中、從胯、從後胯承扶、從肩膀,漏掉那麼多身體重要的地方,讓好好的美人手跟圓肘打很大的折扣。

下午就是要把全身的關節都變成美人手:美人手、美人肘、美人肩、美人胯、美人膝、美人踝,通通是美人手,下午先這樣玩玩這個感覺。都變成美人之後,氣才願意通過,氣不願意通過那個比較不美的,為甚麼呢?因為根本通不過。你把肘縮起來,氣就擠在一起過不了。讓每一個關節,都能夠保持美人手的概念。這樣的狀態不容易喔,肩膀就很難,還有下三關承受身體重量就很難,所以我剛才為什麼強調不能僵掉,一旦僵掉就沒辦法。

老師在發勁的教學上,最在意我兩個地方,我的美人手跟我的肘,這兩關我常過不了。為甚麼我這兩個過不了關呢?因為我沒有管其他的地方,我只管這兩個地方時,怎麼管也過不了關;當我把其他地方加進來之後,減緩了這兩個地方的壓力,大家一起來,這兩個地方比較自然的做到;只注意圓肘或美人手,忽略了全身其他地方的幫忙,往往解決不了問題。要懂得運用身體每一個地方來幫忙,那就是降魔降心要練的。全身都來幫這個忙的時候,你的美人手跟肘比較舒緩,緩節筋柔比較容易,人就比較舒服,比較容易做到無思無為,寂然不動。

大致上,我想表達的就是觀念先建立,你的形不用力,也不衝。因為要用氣發,所以身體不能受力,一旦受力了,氣就出不去。所以跟老師學過發勁的都知道,他最基本要求,除了美人手之外,就是搭上去之後,手貼在人家身上,衣服要拉得動。這一點是最令人費解的,這樣要怎麼打?擺得好好的,一發就壓下去,氣怎麼用?這個拉得動的理由就是要保障你自己的每一個關節,在這個情況之下都是舒緩,能夠讓氣通過,這才能用氣打,一旦你壓下去了,代表某個地方有點力量了,氣就過不了,斷了一貫之勁那條線。如果你還要打出去的話,只有「推」跟「衝」這兩條路。

明天會解釋「氣」要怎麼過(貫串)?要怎麼準備好發勁的前奏?如果覺得氣不大會過,那要練什麼?譬如說,要練大乘法,練起式,練倒攆猴,要練這些來幫助每一個關節,能緩節筋柔,使氣可以同時通過,然後我們再用這個方式來發勁。老師強調,學發勁,先發出去一步就好,不要一次打出去兩步三步;一步還不大需要送,要送遠一點的話,這個胯要跟上去,就看起來有移位的樣子,可是他怕我們一開始就移位,所以就規定一步。這樣一步就好,能做到這樣,要送出兩步、三步,就不是問題。

(老師)去年三月集訓這張紙後面還有一小段,除了談到「無形無象」外,還說自己的周身變化當中,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怎麼樣用到別人的東西?這個不會在我們這次的集訓裡面,太多了,一步一步來,先把自己的部分做好,然後理解你要把人打出去,你對應到的本門功法是什麼?所以你要回去想,以後練大乘法的時候,應該怎麼練會比較對?大乘法看十遍,也許你還看不到門道,但是你從發勁推回來,也許會比較清楚。我自己也是這樣子衝撞回來,然後慢慢解開過去那些我不太理解的。

有一次在咖啡廳我發萬壽師兄,老師從遠遠的門進來說:「群超,不行!美人手!你這樣不能發勁!」大老遠跑過來,「下去,要下去!」我一站低點兩隻腳就僵掉了呀,接下去兩隻手就僵了,要發甚麼呢?我下去的時候他還講了大概30 秒的話,然後除了僵之外還有什麼呢?這一整個是不順的,他怎麼會要求我這樣做呢?他抓著美人手這個要領,絕對不讓我違背;他又不惜我人要下去,一定要保持美人手,但是我人下去就不能發。這個困住我很久,後來我通了,我搞清楚這件事情,下去是一定下去,但是心態不同。你是肢體下去還是什麼下去,這件事情就比較不好講。所以我跟偉程講,你想要下去的時候,心態都是:好痠哦,好低哦……腦袋已經想在那裏了,你這下去一定痠。那個時候就是:管他的,放掉,就下去。你只要在腳快要僵掉之前,趕快發出去就好,但僵掉了就絕對不能發。也許下去一秒鐘之後,你會僵掉,請在僵掉前趕快發,這樣還有救,你還是美人手,沒有一百分也有六七十分,但是你一旦僵掉,肯定零分。

關於這一點,老師跟我們講過好些練習的方法,所以我明後天都會再講一下怎樣訓練發勁那一剎那之間,你的人要多高?要什麼形狀?在哪一隻腳?這些都不是預先想好,而是在那個當時,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你必須把你的身體託付給青天,你必須先交出你的身體,交出你的腦袋,你才能做這些事情;你要去掌管你的身體跟腦袋,你做不了這些事情。所以〈心齋〉講的就是,你要隳肢體、黜聰明,這是莊子講的,離形去智,你把你的身體拿掉,腦袋拿掉,然後發。一旦還有腦袋,還在想:等一下我過去的時候,要站在這腳、那腳。只要有任何這個想法,發勁絕對失敗。我現在清楚這件事情,所以我才知道,老師那篇心齋坐忘,真是經典中的經典,他講了很多事情,其中就是隳肢體、黜聰明,把肢體拿掉,離形去智,所以他三不五時就會拿心齋來問。事實上他講的就是在發勁那一剎那間的事情。

下午我們就開始,把老師曾經教過的那些發勁方法練一練。希望大家回去之後就算練熊經、練鳥申、原地行功、拳架這些前三個月的功夫,也會有改變。


刊登於 2017 年《原幾》雜誌 01

 

原文連結 :
從勁法回推太極拳之學與練


#1
松山社區大學: 官網
課程名稱:道家傳統太極拳 (基礎)
上課時間:每週四晚上19:00 ~ 21:40
上課時間:春季班(每年三月初)、暑期班(每年七月初)、秋季班(每年九月初)
上課地點: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 101 號(中崙高中內)
課程相關問題聯絡:林明輝教練 0922-482-068
E-mail:slmhlin@yahoo.com.tw
松山社區大學報名聯絡:(02)2747-5431

#2
三鶯社區大學:官網
課程名稱:道家傳統太極拳(鶯歌班)
上課時間:每週五晚上19:00 ~ 21:00
上課日期:春季班(每年三月初)、暑期班(每年七月初)、秋季班(每年九月初)
上課地點:昌福國小 (鶯歌鎮永明街22號)《可現場報名》

#3
課程名稱:道家傳統太極拳 (三峽班)
上課時間:每週四早上 9:30 ~ 12:00
上課時間:春季班(每年三月初)、暑期班(每年七月初)、秋季班(每年九月初)
上課地點:龍學龍恩活動中心(三峽區學成路 396 號 4 樓)《可現場報名》
課程相關問題聯絡:林明輝教練 0922-482-068, E-mail:slmhlin@yahoo.com.tw
報名專線:三峽辦公室(02)26725106, 鶯歌辦公室(02)26700818

#4
蘆山園社區大學:官網
課程名稱:道家傳統太極拳
春季班:每年 3 月初開課,共18周,每週一晚上19:00~21:00
暑期班:每年 7 月初開課 ,每週一晚上19:00~21:00
秋季班:每年 9 月初開課,共18周,每週一晚上19:00~21:00
上課地點:蘆山園社區大學(桃園縣龜山鄉頂興路 2 號山頂國小)
課程相關問題聯絡:林明輝教練 0922-482-068, E-mail: slmhlin@yahoo.com.tw
報名專線:(03) 3193344
報名地點:蘆山園社區大學(桃園縣龜山鄉頂興路2號山頂國小)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魏尚世 的頭像
    魏尚世

    魏尚世 - (螃蟹收藏、玉石、股票投資、旅遊、美食、電影、手足球、作品...)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