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即太極1_1655545211538.jpeg

五十八、太極拳「形、力、氣」-謬誤迷思

以前聽老師說過:「他的拳架子,是鄭師爺依照太師爺澄甫先生的樣子,捏出來的。」因為老師們的眼裡,無非他的授業恩師動作最標準,思之視之念之,恨不得弟子們的拳架與他們師爺打的模樣,可以重疊在一起。所以,我對於動作、外形、氣質,有了「隔代遺傳」這種說法。

我胡思亂想,會不會是鄭師爺讓老師學了楊太師爺的架子,他們倆武人的氣質相似,老師才能這麼快學到這門功夫(排除吳老師個人的精進和努力,僅從師五年)?而我,遠遠沒有鄭師爺文人的氣質,老師拿師爺的風範來教化我,實在是牛頭不對馬嘴了。直到汪師兄拿吳老師做樣板讓我學習,我才有點起色!(老師歸道山之前,我學得實在是不怎麼樣!慘澹的十六年啊!)

功夫巨星李小龍曾說:「最適合自己的功夫,就是自己的截拳道(他的「截拳道」沒有固定樣子)。」我很贊同他的武學理念。那是不是就為了那份契合度,一直要尋尋覓覓找對老師、找對功夫?是的,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必要的。

古人,交通與資訊都不發達,不管師訪徒、還是徒訪師,都是難度很高的技術活。沒辦法只好求之「心誠則靈」。

而現在網路資源充斥,亂象頗多,更難甄別功夫真偽!(太極拳是內家拳,動不動都說有內勁,怕你受傷不輕易試手,吹得天花亂墜,所以假大師、傻徒弟最多。)

我認為好的功夫,應該有程序、有方法,由淺入深,終究能練到像教他的老師一樣,甚至青出於藍。(不想成為將軍的兵,不是好兵;不想讓徒弟青出於藍的師傅,不是好師傅)

先從「外形」入手。結構要擺正確,給力量一個串聯的渠道。由腳而腿而腰,行乎手指。可透過「發力」感受結構正確與否?或請求信得過的高手前輩(他們真的可以看得出來,結構與發力的關係),幫我改正姿勢、動作。

之所以前面不說是「發勁」而是說是「發力」?是因為這時還談不上「勁」(力由於骨,勁發於筋)。外形結構差不多有個形了,該從「入帖模式」轉成「出帖模式」。打破框架放自己自由,我們的說法是進入「筋膜系統」。

好似木槳船裝上風帆、或非動力船轉成動力船,也許主體結構未變,但細部構成一定會做調整,不能以舊有的學習標準看新的動作樣貌。這時,要敢嘗試「犯錯」,有人說這就是「找勁」(跳過「發力」,開始進入「發勁」範疇),而且「勁」是越找越多,不敢犯錯的人找不到。

在筋膜「延展回彈轉折處」,會總結出一套「借與還」的輕鬆應對模式,覺得一點都「不費勁」,簡單就說是「用氣」來打(這在本門來看,是比較正確的「發勁」),平常「行拳」時就像是「行氣」。

從「不會用力」到「會用力」,再進到「用好力」;「用好力」進化到「能用勁」,「用勁」再進到「用氣」…等等。每個蛻變都是很不容易的過程。也是大浪掏沙,有多少豪傑死在半路上?

所以,不能只學「最正確」的方法去練,比如說:一開始就教初學者「用氣打」,發勁「要輕、不可用力」,這就是「強人所難」。

因此「形」正、「力」要先出得來,再從「重」打到「輕」,「氣」才會出得來。躐等以求或墨守成規,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五十九、太極拳的「傳承」-以子思自居(不忘初心)
https://weisun4.pixnet.net/blog/post/33564160

亦即太極 (easy) / 黃亦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72616762826273

《倭寇的踪迹》于承惠耍功夫腰馬合一發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ZVGjGAz9Rk

“劍聖”于承惠的武林遺作,演繹箭與槍的生死對决!/ 箭士柳白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yO45H_s_Y

 

頭份市樂齡學習中心

時間 : (每週三) 10:20~11:50
地點 : 頭份國小 五育樓 2F

樂齡中心電話: 037-663020 分機409。

 

#5
亦即太極(Easy)【卷二】 - 一位業餘太極拳家的自述
https://www.pubu.com.tw/ebook/312598

 

.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