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即太極_指揮.jpg

八十四、太極拳的「短妙」-綿裡裹鐵彈

以前學少林拳,與對手放對,抓彼此間的「距離」是基本素養。會把周身畫上幾個同心圓,最外圈是無害的「白圈圈」(腳踢得到的範圍之外),再往內是有警戒之意的「黃圈圈」(從肘外前臂到白圈),最裡邊是有危及生命之險的「紅圈圈」(肘部以內)。儘量把對手拒之門外越遠越好,最好是決勝於千里之外!

而太極拳是「反」過來看的武術,有別於「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的一般武術概念。想想,太極拳打人先要「拔根」,若不歡迎對方靠近來,我如何「引進落空合即出」?所以,要先能克服敵人近身的恐懼,要產生歡喜的情緒,更要主動的接近他,迎上去把他接回來處理(高段位的太極高手,能做到「胸接胸化」。假若功夫未臻上乘,還是把自己當作「金枝玉葉」,身體不要讓人碰觸,先學會用「短手」)。

在吳老師的《隨師日記摘要》有提到:「太極拳發勁時,後腳要穩,是先立不敗。打人時不用長手,是給對方無機可乘(不受控於人)」。又說:「散手應用,是用自己短手(後手)粘連貼隨控制對方長手(前手),要練到短手發人才是妙手,才不易被對方發現,不易被對方所乘」。可想見,對方「長手」深陷於我「短手」不可自拔(葫蘆裝柄),走化不掉自然好打。

為什麼靠近身體,距離「短」會有「妙」用呢?這要從我們的基本貫串說起,太極拳的勁由腳底下的「湧泉」,路經「委中」(膝蓋後方)後到「承扶」(屁股下沿或稱後胯),上行經「膂」(脊椎骨兩旁的核心肌群),到頭頂。或過肩,行乎於手。很像一把劍,由劍首到劍尖的一貫之勁。

我們在練習「二氣迴旋」時,引領陰陽二氣(有上有下)貼身而過。會發現「陰陽二氣」彼此越接近,造成的「攪動擾流」越可觀。也就是說,真練到太極拳者,他的「短手」,愈靠近身體核心就愈可怕。甚至要求「貼身打」,以至於有「渾身是手手非手」的說法。由此可見,太極拳的「短手」,已不侷限於「手」,進入到「周身一體」的境界。

「短手」,舉例來說,「攬雀尾右掤」後手追前手,後手(短手)更重要(常被忽視);「攬雀尾捋手」左手(短手)導引,右手(長手)相扶,其中短手「導引」與否,決定「走化拔根」成敗,不是右手的「拉」他或「格」他。

太極拳是「綿裡裹鐵彈」,長手是「綿」(負責「接引」),短手是「鐵彈」(負責「要命」)。外部的「鬆沉軟彈」很有迷惑性,好像柔嫩可欺。內部的「漩渦挫動」有如「高牆升起」,讓人越進越覺得撞到鐵板。

所以,真正的太極拳有「柔性」亦有「剛性」,具體呈現在近身、貼身上。因此我認為,相信太極拳的「短妙」,是晉升太極拳「心理素質」的好方法。由內而外,從拳理去改造,了解太極拳的本質內涵,進而改善日常的練習方法,是學者必須的!也期待大家太極拳都進步!

 

八十五、太極拳的「回替」-陸地游泳與鬆沉飽滿 
https://weisun4.pixnet.net/blog/post/33577903

亦即太極 (easy) / 黃亦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72616762826273

《台灣追想曲 》頭份國小國樂團 指揮 / 黃亦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xKfI8yqb4

《瑤族舞曲 》頭份國小國樂團 指揮 / 黃亦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zj9dV7kGw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