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極拳誤區 / 鍾元水
謹記吳老師說的太極生活化、生活太極化。在沒回山莊之前也沒有忘記練練太極拳,只要天氣好,一週總也有二三回,下班後走走行功三公里左右;除了自行練拳、練功、練劍,也會到師兄教拳的場地(寺廟)一起練習;沒有十分怠惰的情況下,應該有不一樣的進步才是—─事實上並沒有發生,只是自得其樂自我幻想。重回山莊才知走到岔路上去了。這套東西好難啊。
古諺「業精於勤荒於嬉」,應該放諸四海皆準才是,但對練好太極拳來說,這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還必須如老師說的多讀書、依理如法練。依甚麼理?如甚麼法?拳經、拳論、老師的著作好像也看得懂,練法方面老師也教過練過,怎麼就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都不自知?問題在於是不是真懂這個理,練法對不對,對的是甚麼味道。若依進程來看,基本上練對是擁有頂尖天份的人的天賦,我是平常人,少錯一點就算進步、就有希望。若有練到的師兄姐、同學給予指點、給予體驗,則更能確定方向正確,路沒有走錯。
學拳、練拳經歷了許多錯誤,也走了許多冤枉路,茲記錄個人的兩個誤區盲點(其餘過多不及備載),以便找到努力改進的方向:
第一,「一動無有不動」,「手停腳停」。誤認為只是身體外形一起動,能做到手腳(外形)同時到位、停止,就是對的。〈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朗朗上口之際,殊不知身體如何「啟」動、用甚麼動、怎麼動、手腳怎麼同步、怎麼停、基準點在哪裡、系統的核心機制是甚麼……,為甚麼強調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作用是甚麼?不這樣就不能達到太極拳的境界嗎?甚或不這樣就不是太極拳?有那麼嚴重?那麼,老師指導師兄時所說的「外面比裡面快了半吋」,豈不就是天方夜譚?
第二,鬆。誤認為就是肌肉鬆鬆軟軟、能不用力就好;練成整個身體鬆鬆散散無法致用。(反而造成局部僵硬而不自知)。楊太師爺不是說「不鬆就是挨打的架子」,鄭師爺也說「鬆有大用」。那我肯定是對「鬆」的意思搞錯了。常常在想,練瑜珈的人不也是筋很柔軟身體很鬆嗎?為什麼不能像太極拳一樣「有斯體必有斯用」呢?所以一定是對「鬆」的認知偏差了。
鄭師爺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述口訣第十三》書中提到:「鬆……最為難能,如真能鬆淨,餘皆末事耳。」也就是說太極拳最終的追求是鬆淨、鬆透即能達到「體用全」,也是張三丰《太極拳經》寫的「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如何鬆?鄭師爺提到「要全身筋絡鬆開」,「若無骨,祇有筋耳。」要如何具體入手?鄭師爺說「吞天之炁、接地之力、壽人曰柔」。「柔」跟「鬆」應該同路。所以我想從鄭師爺的思路,來找尋「鬆」的具體入手處。「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師爺註解說:「嬰兒之體,渾一純陽而已,純陽即氣旺……氣旺血足,則筋柔。」「運炁行炁,炁遍週身矣,神斂更有進乎專氣之功矣。」「專氣致柔,即炁沉丹田與心相守之法」「是以專氣沉於丹田,尤須與心相守,方可致柔矣。」
由此找到一些「鬆」「柔」的線頭,「主人翁在家」以及左家功法就躍然而出。《黃帝內經》所言「緩節筋柔而心和者,能使導引行炁」,推測應該是描述結果而不是步驟、方法,緩節筋柔之前應該還有「專氣」、「炁遍周身」。
曾經跟一些師兄討論過,我們這套太極拳,越懂一些就越不敢寫,如同吳老師所說「開口就錯」,本來就不會對的東西寫起來就膽顫心驚。然而,在師兄的鼓勵下還是拉拉雜雜寫了,對錯不論,做個紀錄,希望大家能給予斧正。
刊登於 2020 年《原幾》雜誌第四期
我的太極拳誤區
神龍太極招生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i7sHeSDhZk&t=2s
#1
新竹開班 神龍太極拳新竹科學園區場地訂於 110 年 5 月 4 日 星期二開新班。
上課地點:新竹市力行三路9號,聯園活動中心
上課時間:每週二19:30~21:00
報名聯絡:吳萬壽(03) 531-9086,0932-285071
#2
苗栗頭份 神龍太極學會 年 月 日 起每週二開班。即日起接受報名
上課時間:晚上 19:30~21:00 (6 個月一期 )
上課地點:頭份市蘆竹里 16 鄰中華路 430 巷 2 號(華成鋼模股份有限公司 2 樓)
指導教練:吳萬壽
報名聯絡:羅元豐教練 0937-223650、鍾元水教練 0963-418089、陳木聰教練 0935-042335、葉國光教練 0921-590160
#3
富閎科技為一專業IC設計公司,成立於2004年。深耕於消費性IC領域。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