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書_原幾_03_2019.png
張枝香 2019.4/

吳國忠老師在 2010 年到大陸山東索源及參訪上海世博旅遊回台後,就開始滔滔不絕的談起千百年來都不曾歇止的「泉城濟南 72 名泉」之首──趵突泉,並且請師姐編印一份旅遊遊記發給大家閱讀。接下來好幾個星期的上課內容,都是繞著觀察趵突泉、金線泉、柳絮泉的自然現象來比喻講解清升濁降。

當時,老師上課會先提問,然後加以解說,內容和師姐講義中的詳細紀錄一致,因此,在這裡引用以下三段講義中的內文,以還原老師當時的說法:

節錄內文ㄧ:老師問:「趵突泉的三股水,是如何冒上來的?」接著再問「金線泉、柳絮泉的小泡泡怎麼來的?千百年來都在那裡,水泡從哪兒來?」

節錄內文二:「趵突泉的三股水冒上來像滾輪般滾動,就像我們的湧泉有下就有上,吞下去冒上來同時就有生剋、吞吐,而身體只是一個導體。」

節錄內文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質土壤中有縫隙,因為水自然鬆沉的擠壓,縫中的空氣便被擠出來而乘氣上升。我們身體中,骨與骨間有骨膜、肌與肌間有肌膜,腸與腸間有腸膜,都存有空隙。當我們鬆沉下去,借地之氣上來,連接身體中的氣(骨、肌、腸、膜等間的空隙擠壓產生氣),直達崑崙,即完成清升濁降。『有下就有上』,似乎告訴我們『虛靈頂勁』、該如何在似有似無中養成習慣。」

老師上課時將泉水中的塵沙污泥鬆沉下來比喻為身體內部的濁降,將金線泉水中源源不絕冒出水面的氣泡比喻為清升,並且告訴我們有濁降就有清升,而清升就像把泉水中冒上來的氣泡歸攏到一個方向,不要讓它們亂跑,讓它們都往頭頂崑崙走就可以了。

一連好幾個星期的課程,老師都是繞著清升濁降的主軸進行,一天晚課在咖啡廳,老師開口問說,最近的課程都在教些什麼?坐在前座的我小聲的說著:清升濁降。或許老師聽到我的回答,接著又問清升濁降要怎麼練?然後就指名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時的我回答:「頭頂上好像有一條細綿線往上吊著,身體頸椎以下,全身所有有形的肌肉關節血液五臟六腑、無形的炁,好像細小的泥沙慢慢的往下掉到池底般的落到腳底湧泉」,老師回答說:「你有一個地方說錯了,不是慢慢的落到腳底,而是在一瞬間、立刻、馬上掉到腳底。」

老師最初的說明是有濁降就會有清升,所以大家都很努力的練習濁降,而忽略了去內觀清升是否同時到位,老師發現我們練習濁降時意念過重的問題,因此調整了原來的教法,要大家注意同時到位的清升,降低濁降的意念。並且親自示範,要大家摸摸老師的頭頂,去體驗有東西上來的味道。

在《揭秘》書中(第 15 頁)老師寫著:「先師晚年總喜歡和我說,看得見不算真功夫,太極拳最精微的全在看不見上面,既然看不見,當然說不出,教就更難」而老師在教學上,面對說不出、精微的太極拳功夫,總是想盡一切方法,利用自然界的現象作比喻、或用很多生動的故事解說、不斷修正再修正教學方法,想讓我們能體會、快速學習。

然而,比喻講解得再仔細,終究只是比喻,比喻是雷同於真實事件的比擬說法,並不等同於真實。有了比喻說法,習者就能遵循比喻的概念試著探索找尋真相。然而,或許是基本功不夠紮實,功力尚未到達需要的一定水平,又或者是在語文傳遞的過程中,習者沒有正確解讀老師想要傳達的心法內涵,以致於離悟道之路尚有ㄧ段距離。心法要能心傳,需要教者的指導指點迷津,更需要習者自身努力紮實的基本功,兩者缺一不可。

之後,老師在一次神龍日訓練課程中,藉由金樑換柱的練習,強調身體內部所有有形無形的同動同落,結合清升濁降、落肩井、全身是滿弦的弓…等,希望在短時間內能將我們的勁法應用再往上提升。

老師教我們練的這些看不見的功夫,是被老師形容為「甕底的酒」、最純最精華的功夫,也都是我們能否做到全身脫開套動,達到形不動炁動,形不變炁變,進而達到應用發勁的關鍵。其中清升濁降更是關鍵中的關鍵,有了清升濁降的基底,假以時日全身的同動同落,內功的融合,皮膜的脫開套動才能慢慢地到位,發勁的極致也才能顯現。

刊登於 2019 年《原幾》雜誌第三期

 

原文刊載  中華神龍太極學會
清升濁降
 

【苦行健康營】水牛肩與頸椎矯正自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SenZh0b_Y

頸椎骨刺 / 苦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fhrTj0_kI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