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書_原幾_03_2019.png
鄭旭弘 2019.4/


回想老師上課的時候,常提到:「你們師爺說,太極拳是武林絕學。什麼是『絕學』?只有我們會,別人不會的,才是絕學。」接下來老師會問:「某某,來,說一個只有我們會,別人不會的。」…又是一個神經繃緊的文課日常。

鄭曼青師爺在《曼髯三論》中筆之於書:「予旋得之山西左祖師萊蓬之秘」,也就是「勁由於筋,力由於骨」這個心法,是唯一被明文寫進書裡的「秘傳」,當然是絕學中的絕學!回憶老師平時教導的點點滴滴中,也的確時時出現「勁由於筋,力由於骨」的影子。

近年來,隨著各家世傳拳譜的公開,「勁由於筋,力由於骨」,竟也在其他的文獻中發現了同樣的文句。本文從文獻比較的立場出發,試圖分析這句本門的秘傳,其與眾不同的「絕」在何處,並對涵義做初步的探討。

一、《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勁由於筋,力由於骨」之文意分析
師爺鄭曼青先生在民國三十九(1950)年出版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下,〈述口訣〉篇中,首次提到「勁由於筋、力由於骨」之句。於茲整段引用如下:

「九、曰能發勁。勁與力不同。勁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便是力。何為發勁。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彈力。弓與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彈性的。勁力不同。能發不能發。可以見矣。此猶不過論發勁之性質耳。於作用上猶未詳盡。余又將澄師平日。時時講解發勁要法。 茲附錄之。曰。要得機得勢。曰。要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謂健侯老先生。喜誦此二語。然得機得勢。最難領略。余以拉鋸式之作用中。確是有機有勢存乎其間。因彼之欲進欲退。我先知之。是為得機。彼既進既退。受制於我。是為得勢。舉此一端。可以知之。腳腿腰能完整一氣。一則。是力聚。可以致遠。一則。身不散亂。方可命中。發勁之妙用。盡於此矣。學者勉之。」

到了民國六十三年(1974),《曼髥三論》出版,在第42頁,師爺寫下石破天驚之句:「同門陳孝廉微明,習太極拳數十年,力與勁未能悉其究竟,予旋得之山西左祖師萊蓬之秘曰,力由於骨,勁由於筋,乃恍然大悟,四十年前,曾將此言,寫於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內,以公諸同好,而廣其傳也。」

這也是「山西左萊蓬祖師」之名,第一次公諸於世。在《曼髥三論》中,師爺以陳微明太師伯作為對照,應無貶低之意,只是藉此強調對於「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宜有正確認知的重要性。而把「四十年前」的時間述明,也有以表示珍重這個得道機緣,並明示為真有其事。

既然五絕老人已經公開宣示為「山西左祖師萊蓬之祕」,這句「力由於骨,勁由於筋」實乃重中之重。值得仔細分析。細讀師爺在《十三篇》〈述口訣〉的文句,可以發現,行文的轉折,在「此猶不過論發勁之性質耳。於作用上猶未能詳盡。」一句。

茲把原文前後比較:如果楊澄甫太師爺平日講解的發勁要法是放在「茲附錄之」之後,那麼,前一段的內容,是來自何處?

師爺珍而重之的說,「予旋得之山西左祖師萊蓬之秘曰,力由於骨,勁由於筋,乃恍然大悟,四十年前,曾將此言,寫於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內,以公諸同好,而廣其傳也。」

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只有此處二百四十餘字談到「勁由於筋,力由於骨」。所以左祖師之秘,必然在此。因此,把「此猶不過」之後的文句翦除,《十三篇》〈述口訣〉原文當中,自「勁與力不同」至「可以見矣」當中的八十一字所述,所謂「此猶不過論發勁之性質耳」,就是鄭曼青先生在《三論》中所謂的「山西左祖師萊蓬之秘」了!

「勁與力不同。勁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便是力。何為發勁。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彈力。弓與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彈性的。勁力不同。能發不能發。可以見矣。」

這一段,八十一字,應該就是師爺苦心特意在《十三篇》中,曲折轉述的左祖師的秘傳了。

二、與《太極法說》中「勁由於筋,力由於骨」的比較
有關左祖師之秘「勁由於筋、力由於骨」,隨著一份文件的發現,引出了一段公案。這份文件,並不是新資料。是在上個世紀八零年代,已經出版公開的《太極法說》【註1】。

封面是吳鑑泉的題字:「太極法說」,內頁吳公藻識:「此書乃先祖吳全佑府君拜門後由班侯老師所授是於端芳親王府內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在《太極法說》〈太極體用解〉篇之中,發現也有「力由於骨,勁由於筋」此句。

今將《太極法說》〈太極體用解〉當中有關「勁由於筋,力由於骨」的段落摘錄如下:

「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執數百斤,是骨節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執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體育之道有然也。」

 

太極書_原幾3_吳公藻識.jpg

圖一 吳鑒泉書《太極法說》,及內頁的「吳公藻識」


太極書_原幾3_太極體用解.jpg

圖二 《太極法說》〈太極體用解〉,有「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句之段


另據楊澄甫太師爺嫡孫楊志芳先生口頭證實,楊家祖傳老拳譜,俗稱「楊家老譜三十二目」,內容與《太極法說》幾乎相同,只有數字之差。【註2】

所以,楊家老譜之中,也有「勁由於筋,力由於骨」這八個字。這是不能忽視的事實。然而,一樣的八個字,在拳譜中的闡述,是一樣的嗎?在此將兩者對於「勁由於筋,力由於骨」的解說文字並列,以為對照:

《十三篇》〈述口訣〉
勁與力不同。勁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便是力。何為發勁。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彈力。弓與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彈性的。勁力不同。能發不能發。可以見矣。

《太極法說》〈太極體用解〉
「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執數百斤,是骨節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執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體育之道有然也。」

由此可見,雖然解說的對象相同,但是兩者的內容仍然有別。差別,是在說明解釋上。楊家傳下來的《太極法說》,對於「勁由於筋,力由於骨」的說明,是強調現象的描述:「有力能執數百斤」、「全體之有勁似不能執幾斤」。

左祖師之祕,則是在內涵的形容與解釋:「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便是力。」、「何為發勁。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彈力。弓與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彈性的。勁力不同。能發不能發。可以見矣。」

在此,就兩家書面可見的文字部分做一個小結。

以「勁由於筋,力由於骨」來說,楊家的《太極法說》也有傳承同樣的文字,並無疑問。但是從其解釋文字的方向,可以看出楊、左兩家的不同。在《太極法說》〈太極體用解〉中,描述的重點在有勁者與有力者外在表現的差異;在《十三篇》〈述口訣〉文字中則已經清楚的說明出「勁」與「力」的內涵與差異,並輔以放箭的例子說明,有理論、有操作方法,在理的深度、成熟度來說,都已有相當高的水準。這應該就是左家所獨有的「祕傳」了。

三、「勁由於筋,力由於骨」涵義的初步探討
「勁由於筋」,筋是指肌肉、肌腱、筋膜系統、結締組織等軟組織。「力由於骨」,骨是指骨骼等硬組織。《十三篇》中「能發勁」之段所說的意思,勁,是由軟組織的放鬆而來的,而並非得自於硬組織的力量衝撞。老師對鬆的要求,大家都很熟悉。老師晚年,除了常說的「鬆淨鬆透」之外,還多了幾句:「要去淨內阻,大通、大順、大暢」。「去淨內阻」,還是在鬆。

我想,老師的意思是,我們要練的太極拳之勁,是來自於鬆淨鬆透、大通、大順、大暢這條路。老師看到大家不能突破,嘴裡說:「雖然我是急性子,但是太極拳我一點也不急。」其實,老師應該是很受不了的吧。有一次老師上課時遠遠唸我一句:「你還在手上,知道嗎?」下課後,大家聊天時,老師改我的美人手,說:「你的拇指這裡、還有小指側的手腕側邊還不夠鬆。如果沒有徹底鬆淨鬆透,是不可能真正發勁的。」老師給出的對策,還是「鬆」,而且是從美人手開始,徹底的鬆淨鬆透。然後才可能做到「真正發勁」。這,不就是「勁由於筋」的實例嗎?

在此做個小結:太極拳的發勁,須經由軟組織的放鬆,才能得以進入「柔的活的有彈性的」、「靠弓與弦的彈力」、「放箭似的」,發勁如放箭。若是「還在手上」,那還是靠力量、骨骼結構的整勁,是「剛的死的無彈性」的,就是老師從前形容的「高級推人」,也就還是「力由於骨」的硬力。
以上是對於秘傳「勁由於筋,力由於骨」的初步探討。

【註1】:吳鑒泉先生次子吳公藻1980在香港出版《吳家太極拳》,把吳家世傳老拳譜〈太極法說〉影印本附於書中,公諸於世。本文引用文字、影本來源為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出版的《太極法說》一書,作者是二水居士江瀾先生。

【註 2】:「楊家老譜三十二目」之名,出自1993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之楊振基口述,嚴翰秀整理的《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第七章〈楊澄甫家傳的古典手抄太極拳老拳譜影印〉。(以上轉引自二水居士著《太極法說》)台灣找不到這本書,但在2018的11月12日,正好有機會請教楊澄甫太師爺嫡孫楊志芳先生(振國先生次子),據楊志芳先生的說明,在《楊澄甫式太極拳》中的楊家老譜影印本與吳家的太極法說影印本內容幾乎相同,僅有數字的差異。


刊登於 2019 年《原幾》雜誌第三期


太極書_原幾3_作者鄭旭宏.jpg

作者鄭旭宏

 

原文刊載  中華神龍太極學會
從 秘傳「勁由於筋,力由於骨」談起

 

道家傳統太極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BTxtlFME1I

道家傳統太極拳基礎功法 熊經 (THE BEAR'S SW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xYpJrfdh0

 

#2
華岡國術社太極拳組招生
上課時間:每週二、四 17:30~19:30
地點:陽明山中國文化大學大仁館二樓俄文系前走廊
報名聯絡:鄭旭宏 0937-317860

#3
桃園社區大學:官網
課程名稱:道家傳統太極拳:初級
春季班:每年 3 月初開課,共18周,每週三晚上19:00~21:00
暑期班:每年 7 月初開課 ,每週三晚上19:00~21:00
秋季班:每年 9 月初開課,共18周,每週三晚上19:00~21:00
上課地點:建國里集會所,可現場報名。
課程相關問題聯絡:鄭旭宏教練 E-mail: jshong68@gmail.com
報名專線:(03)335-5377 (03)335-6496
報名地點:桃園區埔新路12號-四樓(桃園光影文化館)

#4
文化大學華岡國術社招新影片 2023:太極拳、長拳、洪拳

.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