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書_原幾_01_2017.png

論太極拳之「得機得勢」
shenlongtaiwan / 2017 年 09 月 18 日
羅華權/

「得機得勢」即是得先機,乘其勢而為我所用。外家亦有機勢存在其間,但多為目感而應,內家卻用心靈感應對方欲動微動潛藏的機勢。兵家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家用間,太極拳靠聽勁,異曲同工,太極拳勝負於瞬間,尤為嚴求仔細。

要接手瞬間得機得勢,不是一日之功,須推手練習沾粘連隨,循序漸進,養成靈敏的聽勁功夫,方可言用。道家傳統太極拳遵循修煉「理炁象,功拳劍」的指導,有完整的內外修煉程式,如讀書明理、修身、練拳、左家煉炁養炁、內外金丹及炁功、得勁發勁等等,最終求變化氣質,練成太極之體,體用才能兼備,體除了身鬆外,亦包括心靜虛靈,這些都是「用」之先決條件。

太極拳與人接手,須先得機得勢,能得機得勢,要化要發,主動在己,謀而後動之謂也。所以太極拳講求以靜制動,不動則已,一動則勝券在握。然則何以能在一沾或一觸,身一定而一舉發勁制敵?關鍵是能否在一觸間得其機勢,使彼受制於我。吳國忠老師講過:

「我們這一門講求,與人接手,一觸一定間,能放人出去;化了再打,已輸了一半;化了還不能打人出去,要鞠躬承認自己輸了。」

鄭曼青師爺說得好:「因彼之欲進欲退,我先知之,是為得機;彼既進既退,受制於我,是為得勢。」並說:「發勁之妙用,盡於此矣。」

先「知」乃靠聽勁之功,吳老師說過:「沒有聽勁的太極拳,是睜眼的瞎子。」所以吾人必須在體上用功,勤練炁功,養成虛靈太極之體,有斯體必有斯用,才能在推手上依理如法下功夫,培養太極拳獨有的聽勁功夫,然後由淺入深,祈能達到懂勁神明之階。如不能耐得寂寞,不注重練基本功夫,不在體上練炁養炁下功夫,捨近而求遠,那會走很多冤枉路。

聽勁初練,通過雙方輕觸沾粘連隨,以己炁連彼之炁,聽彼裡裡外外:外形之凹凸缺陷,內裡之皮膜筋脈膜膈炁之充歛,五臟六腑之鬆緊,欲動未動之機,轉換之機,動後之勢等等;著熟後,應提升為用心用炁去聽,覺察彼心念與動作之相互,以求更上一層樓。

拳經云:「人不知我,獨我知人」,這已是隨時能掌握機勢,制人而不受制於人,達到所謂神明懂勁之階。鄭師爺也說:「還沒動手,已把對方吞進肚裡」,這已是浩然神氣之運用。

吳老師晚年,已把太極拳提升到神勢炁的運用,不觸神照而聽彼之動靜。對於拳經的「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之理,老師給我們開了竅,說:

「太極拳重機先,『始』是微動,要我們自己去找,每件事的『始』都不同,每個人的『始』也不同。」

又說:

「幾是微動,什麼動?身體微動,靈臺(心念)微動,炁的微動,神的微動,環境的微動。」

如能在彼外形動之前,捕捉其意動念動,則能得機先,謀相應先動之幾。聽勁練習到後來,須以神氣去聽,才能測對方動前心意萌動之機,即使還沒接觸,須先神照而聽,像離身之沾粘連隨,以得先機之效,這才是太極拳之寓積極於消極中,後發先至的落實。

關於如何在一沾一觸之間,永遠保持得勢,使對方被勢,得從左家功法練習中慢慢體會,例如大乘法、橐籥功、九轉玄功等,我們要練的是太極之體,外形看似不動,裡面永遠是微微地在晃動,圓活無礙,以應無窮,沾黏連隨,造勢乘勢,已在其中,從老拳譜中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

「……隱顯似斷而未斷,見顯似接而未接,接接斷斷,斷斷接接,其心意神體,神氣極於隱顯,又何慮不沾粘連隨哉?」

老師亦說,練太極拳要天人合一,以自然界萬物為老師,也曾於旅行途中教過以提手上式站好,以自己身內之炁,對著湖中漣漪,或風中搖曳樹葉,隨之行炁微動,其中奧妙,尚需繼續努力體會。

既然我們是練道家,只能根據吳老師形而上的練法,向神明懂勁之階前進,這條路能走多遠,胥視我們能否「信之誠,行之篤」。

【2017 年神龍日於台灣舉行之際,獻此短文,與大家共勉。】

刊登於 2017 年《原幾》雜誌首刊號

 

原文連結 : 論太極拳之「得機得勢」


.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