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_單鞭下勢

大三、大四二年四個學期, 其中有三個學期的體育課自己都是選修太極拳. 遇過二位不同的老師, 但是授課的內容都是楊家108式. 對第二位老師的印象較模糊. 只記得不論寒暑, 每次打完拳架, 他都滿頭大汗, 拿著毛巾在擦臉. 老師表示年輕時曾經留日, 打工就是教太極拳. 為了便於教學將玉女穿梭的拳架簡化. 當時心中有幾分疑惑, 拳架軟綿綿, 到底如何才能夠應用? 招勢省略是否得當?

前面提到的第一位老師姓王, 在學期剛始時曾提及, 欲發勁要藉由氣. 他原本興致勃勃的表示, 過一陣子要同學準備太極棍, 做為練習發勁之用. 不過沒多久, 大概就發現一堆朽木難以雕也, 自然也不了了之.

離開校園, 雖然未曾忘情太極拳, 家庭、事業和生活壓力接踵而來, 匆匆二十寒載. 到了90年代, 工作較為安定, 想重新接觸的念頭再起. 考慮地緣關係, 工研院和科學園區都有太極拳相關社團活動, 只可惜因為接送小朋友時間衝突都無法如願.

後來找到新竹市某單位, 每個週末幾個時段有太極拳的相關課程. 分別教授不同的套路, 但是都沒有楊家108式. 配合個人時間空檔是三十七式. 當時家中小朋友就讀國小, 因為內人工作關係, 週末小朋友必需由敝人照顧, 所以他被迫陪我去練太極拳. 三個月一梯次, 父子兩人前後參加了五期的課程, 直到升上國中後補習的時間撞期, 自己也要負責接送. 就無法繼續上課. 事後才知道, 由始至終小朋友都覺得枯燥無味, 只是迫於敝人淫威, 只能乖乖同行.

和學校相同的授課方式一樣, 教練前面比, 學生後面跟. 常聽教練說, 某招某式可以打人很厲害, 自己不好意思追根究底, 依樣畫葫蘆比了半天, 究竟學到什麼程度, 自己都感困惑. 滿肚子狐疑, 到底如何才能打人? 第二梯次的課程起, 教練都讓我站在對邊, 告訴其他新進學員, 看不到她的人, 可以看敝人的動作. 心中也有幾分得意, 總天真的以為自己的動作應該不會太差.

此時正好因為家人的關係, 認識了一位曾經服務於鐵路局已經退休八十多歲的馬師傅. 他武術根基紮實, 年輕時練外家拳出身, 後來也改練三十七式太極拳, 而且有相當造詣. 自己很興奮的表示要練一趟拳架, 請他幫忙指點. 馬師傅欣然同意, 結果從一開始, 每個動作都錯誤百出, 才到摟膝拗步, 就被評的體無完膚, 練不下去. 心中沒有不快, 但是非常詫異, 原來表演與應用存在很大的鴻溝. 在追尋太極拳的路上, 何者才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標呢?



三鶯社大成果發表--道家傳統太極--講師/林明輝 (201401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kC1Fw3rCVg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